【大陆】优酷《盒猫2》破除内心偏见主动探寻温柔、理解与共鸣?
2025年9月2日,北京——历时两个月的优酷沉浸式闯关综艺《盒子里的猫2》(下称“盒猫2”)于上周末正式收官。据平台数据显示,节目全季累计有效播放达6.4亿次,弹幕互动量突破2300万条,其中“被理解”“破防了”等情绪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。与第一季侧重游戏机制不同,第二季将镜头对准“内心偏见”这一心理议题,通过十期主题关卡,让嘉宾与观众共同完成一次“自我拆解”的社会实验。https://q2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903/4b137432ead545159c7fdca34fa0d0b7.jpeg
从游戏到心理:节目机制的悄然转向
本季总导演何舒在收官采访中透露,创作团队在第二季前期调研中发现,社交平台上的负面情绪多与“标签化认知”有关:年龄、职业、性别乃至地域,都可能成为刻板印象的来源。于是,节目组把“如何打破偏见”拆解为若干可交互的戏剧任务——例如“讨好的故事”关卡要求嘉宾在不说话的前提下,仅靠表情与肢体完成一次“被误解—被理解”的叙事;“我和我的代言人”则让每位嘉宾先写下对同伴的负面标签,再交由同伴亲自撕毁。“我们希望把抽象的社会心理变成可感、可触、可讨论的具体情境。”何舒说。
https://q4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903/6c72a2e4506d4aa78229e30fe5baee22.jpeg
数据里的共鸣:观众为何愿意“自曝”
优酷大数据实验室对弹幕进行情感聚类分析后发现,节目播出期间,“我也被这样误会过”类弹幕占比高达42%,远高于同期其他综艺的9%平均水平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秀丽认为,这种集体“自曝”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,而是一种“社会认同式学习”:“当公众人物率先示范袒露脆弱,观众会获得‘我也可以被理解’的安全感,从而降低自我污名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节目还引入了实时投票机制:当嘉宾在剧情中面临“是否坚持己见”的抉择时,观众可即时投票影响走向。统计显示,在“善意的提醒”一期中,65%的观众选择“鼓励嘉宾冲破长辈设定的安全区”,这一结果与当期弹幕高频词“独立”“锋芒”高度吻合。社会学者指出,屏幕内外的互动让“偏见”不再是单向输出,而成为可协商的公共议题。
从屏幕到线下:一次“温柔对话”的延伸
节目收官当日,优酷联合北京回龙观医院在京举办“温柔拆盒”线下沙龙,30位随机抽选的观众与心理师面对面完成“偏见地图”工作坊。现场使用的道具——贴满标签的纸箱与可反复书写的白板——直接复刻了节目中的“盒子”意象。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刘华清表示,短短两小时里,参与者平均撕毁标签7.3次、重新书写5.8次,“数字背后是一次次认知迭代的可视化”。
据悉,该沙龙将于9月巡展至上海、成都两地,并同步上线公益短片《标签之后》,邀请观众上传自己撕毁偏见的视频片段。优酷公益板块负责人透露,项目上线首日即收到2000余条UGC内容,其中一条“妈妈撕掉‘30岁不结婚就是失败者’标签”的短片在24小时内播放破百万。
学界与行业的下一步:把“共鸣”变成可持续机制
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《2025网络综艺价值评估报告》将“盒猫2”列为“心理向内容创新”典型案例。报告主笔黄旦教授指出,节目把心理学“接触假设”——即不同群体通过平等对话可减少偏见——转化为大众可参与的规则,为业内提供了可复用的模板。优酷方面也回应,第三季已邀请中科院心理所担任学术顾问,计划把实验范围扩大到“代际”“城乡”等更宏观议题,并尝试引入AI情绪识别,实时量化观众的情感曲线。
从一档综艺到一场社会实验,“盒猫2”用两个月时间证明:当技术、艺术与公共心理需求同频共振,屏幕里的温柔与理解可以真实地在现实中落地。正如一位观众在收官弹幕中所写:“我们拆开的不是盒子,是心里那道锁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