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陆】丁禹兮中餐厅杀疯了!双语开麦文化输出圈粉,情商高到被人民日报点赞
在摩洛哥烈日炙烤的中餐厅外,丁禹兮用一场即兴中英双语演讲点燃了文化交流的火花。当其他嘉宾还在为冷清生意局促时,这位常被说 “社恐” 的 95 后演员主动走出店门,流利英语招呼路人 “尝尝地道中国菜”,转身又手把手教当地人写 “中餐厅” 汉字,指尖在空中比划笔画时,鼻尖汗珠折射的阳光里,藏着最动人的真诚。这段被网友狂刷 “最走心文化输出” 的片段,让 #丁禹兮文化自信# 火速登顶热搜,连人民日报都下场点赞:“他用平等姿态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。”https://q0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823/22da2846312343e8bc90a56e1873f997.jpeg
作为《中餐厅 9》最年轻的常驻嘉宾,丁禹兮用三个月秘密特训打破了 “偶像不会做饭” 的偏见。凌晨随渔船出海捞龙虾,在颠簸船舱里练 “跳舞式切菜”,把非洲腰果、椰浆融进中式红烧肉,研发出的 “摩洛哥塔吉锅红烧肉” 让当地食客竖大拇指,连专业厨师都惊叹 “进步快得像开了挂”。最戳人的是他复刻童年粢饭糕的故事:提前泡好大米糯米,加摩洛哥红粉改良配方,油炸时守在锅边反复调火候,端上桌时眼含笑意说 “这是我离家二十年找的家乡味”,一句话让屏幕前无数游子红了眼眶。有海外网友留言:“看他做菜,突然想家了,这就是美食的魔力吧。”
团队里的他,藏着超越年龄的情商智慧。林大厨坚持买高价厨具时,他不硬刚,笑着接下和面沥水的活:“您对食材的坚持值得学,体力活我来”,既护了大厨面子,又帮餐厅省了一半开支。面对语言不通的外籍嘉宾尹浩宇,他连夜画双语菜单,用卡通画标中文发音;见姜妍忙到忘涂防晒,悄悄递上自己的遮阳伞。这些被观众狂截 “情商教科书” 的细节里,藏着最暖的分寸感 —— 不抢镜却总能补位,不刻意却处处用心。深夜收工后,他打包热饭送到幕后团队手中,让躲在角落吃泡面的工作人员红了眼眶:“他记得每个人的辛苦。”
他的行李箱堪称 “移动中国文化百宝箱”。开业当天带外国顾客舞红绸长龙,龙身翻飞间讲 “中国年的团圆故事”;用巧克力复刻黄鹤楼模型时,认真解释 “这是武汉地标,藏着中国人的团结劲儿”。被问为何选冷门的黄鹤楼,他坦诚 “想为这座曾被误解的城市正名”。这种不刻意炫技的文化输出,比生硬说教动人百倍 —— 就像他教当地人说 “饺子” 时,会顺带讲 “家人围坐包饺子才香”,让异乡人在味蕾之外,更尝到了中国文化的温度。
https://q5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823/365681de91ac45bea1b99bcb5f58788b.jpeg
https://q4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823/cbab6d0abbf14f8bb52d6c0892945e50.jpeg
全球视野下,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单向输出。从韩国艺人用 K-pop 带火韩餐,到意大利厨师在综艺教做披萨,真诚的分享永远最有穿透力。丁禹兮的特别之处在于,他不把自己当 “文化使者”,而是以 “同行者” 的姿态交流:教中文时会笑着说 “汉字很难,但你写得超棒”,推荐美食时会认真听对方口味偏好。这种平等与尊重,恰是跨文化交流的核心。当地居民最后举着 “丁禹兮教我中文” 的手写牌来告别,便是最好的证明 —— 文化共鸣,从来都藏在这些真诚互动的细节里。
当然也有声音嘀咕 “明星做文化传播是作秀”,但镜头不会说谎:他练英语到深夜的笔记本写满批注,为学做胡辣汤请教河南老乡三次视频连线,被小孩抓着衣角问 “中国真有龙吗” 时,眼里闪着光讲 “龙是我们的朋友,代表勇气”。这些不掺水分的细节,让 “作秀” 质疑不攻自破。正如网友所说:“他不是在表演‘文化输出’,而是真的热爱,所以才动人。”
节目收官时,丁禹兮在厨房贴满了当地食客的留言:“中国菜像拥抱”“汉字原来这么美”。这些朴素的评价,比任何奖项都珍贵。在流量当道的娱乐圈,丁禹兮用行动证明:真正的圈粉从来不是靠人设,而是靠骨子里的真诚与温度。当他说 “希望他们想起中国,会记得中餐厅的香和暖” 时,我们终于懂了:文化传播的终极密码,从来都不是华丽的辞藻,而是藏在食物里、笑容里、用心交流里的人间烟火。你被丁禹兮的中餐厅时刻打动了吗?来评论区聊聊最戳你的瞬间~
https://q1.itc.cn/q_70/images01/20250823/0da69bdb374f425f895dcd75a8813a85.jpeg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