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加坡】对影成三人:照片见证血淋淋的历史
南京照相馆Dead To Rights(NC16)
娱乐性★★★☆/艺术性★★
故事
1937年,日军攻入南京,邮差苏柳昌(刘昊然饰)在逃命时对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(原岛大地饰)谎称会冲洗照片,死里逃生。苏柳昌发现照相馆老板老金(王骁饰)一家四口躲在照相馆地下室后,向老金学习冲洗技术,并为了保命违背意愿,冲洗伊藤在南京拍下的战争照片。担任日军翻译员的王广海(王传君饰)为了帮情妇林毓秀(高叶饰)拿到通行证,要她假冒苏柳昌的老婆住进照相馆。在照相馆避难的这几个人排除万难,最后把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公诸于世。
钟雁龄:照片记录真相佐证历史
阿嫲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。1942年我爸出生后,日本军打过来,一村人逃命,我爸嗷嗷待哺饿得一直哭。日本兵到处抓人,看着一群逃难的同村,阿嫲只好把我爸放在街边骑楼下水沟边,她躲在远远看。一群日本兵经过,阿嫲心想完蛋了(当时一些日本军会把婴儿抛到空中刺死)。谁知道领头的日本军官抱起我爸,端详一下就放回原位,爸就这样逃过一劫,我才有机会在这里写这篇影评。
著名美国已故黑人女诗人Maya Angelou(马娅安杰卢)曾说:History, despite its wrenching pain, cannot be unlived, but if faced with courage, need not be lived again.(历史,尽管令人痛苦,无法被抹去,但如果勇敢面对,就不必重蹈覆辙。)
我是不信这的,哈哈哈。我觉得人类从战争中学习到的,不是和平的反思,而是如何更精进各自的战略和武器,以便更有效率开战。要不然现在什么世纪了,以巴战争越演越烈,俄乌战火依旧连天,中美贸易战也是不见血的激斗。
https://cassette.sphdigital.com.sg/image/zaobao/caeb4ed1bf14cba8a422d1e56e7456340c8f541e38295dbb72c1f6770f4d4d1f 周游饰演在南京战役中被迫充军,后来躲进照相馆的警察。(邵氏机构提供) 文明从古至今,就是数千年来领土和权力之争,所谓“国”的界线一直在漂移。对征战者而言,是扩张领土或侵略强占,就看你站在历史镜子的哪一边。成王败寇,胜者就能写出他们希望外界看到的“历史”。
所以,“历史”是带主观色彩的,“真相”则证据凿凿。但如何用真相去佐证历史呢?啊~就仰赖电影里出现的那一帧帧照片,血淋淋地记录着冷血杀戮。照片往往是真相的见证,无论是众所皆知抑或刻意掩盖的历史事件,都有图像(甚至影像)记录在案。
当然,现在AI盛行,历史的罪人们可以说一切是造假,现在至以后,“真相”也已能被诬蔑成伪造。
蔡欣盈:历史电影是记忆的延续
外婆曾经跟我讲过一个故事(仿了同事雁龄的开头,因为她阿嫲的故事,让我想起外婆的故事)。多年前的一个下午,我和外婆一起看电视,故事情节勾起她对“三年零八个月”日据时期的记忆。她说为了不被日军注意,随意剪掉头发,在脸上抹上厚厚的黑炭,能躲则躲,只求能避开日军危险的眼神。她平安渡过了那段日子,才有今日平安写着影评的我。
https://cassette.sphdigital.com.sg/image/zaobao/50dd405a3f973a28e90dfb6caadf28d467e85ead16f54e4dcf862d393c772640 高叶在片中是揭发历史真相的灵魂人物。(邵氏机构提供) 《南京照相馆》并非首部刻画南京大屠杀的电影,但因题材久违,加上选角得当,整部作品未流于俗套。我也喜欢它以一家照相馆为切入点,以照片和胶片牵引出血色记忆,克制中蕴含力量。
而我,在面对血与泪的那些画面时,情绪泛起波澜,来气了,然后也有些鼻酸。简单来说,我正中电影人的下怀,也因此算这部片成功了。观影后,查了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真实原型。故事来自当年的华东照相馆,学徒罗瑾在冲洗日军胶卷时,冒险保存了16张暴行照片并装订成册。之后,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,使这些照片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铁证。
在大银幕的光影间,我想起年前在YouTube看到的社会实验视频:一名日本女生独自到南京问路,试探当地人是否会帮忙,并刻意说:“我以为南京人不会帮我。”
视频中,有人被问“是不是不太喜欢日本人”时答:“说不上讨厌,也说不上不讨厌。”话一说完,仍然为日本女生指路。最深刻的是一个大爷的话:“人民之间是友好的,坏的是少数好战分子。历史不追究,但我们不能忘。忘记过去,就等于背叛。”
历史电影是一种记忆的延续,至于观众选择如何解读,是带走,还是放下,全是心里的自由。
https://cassette.sphdigital.com.sg/image/zaobao/41474c3bd760692bdaefe0f3924d258c3c758723e33ca1694a1bb320f9b7ecd4 《南京照相馆》以躲进照相馆避难的俘虏,叙述一段悲痛的历史。(取自电影官方微博) 陈秋雁:食指的杀伤力
感谢战争结束才有今天的我,写下这篇影评。
片中,日军摄影师拍下日军枪决俘虏的残暴画面来炫耀,拍照并非单纯的记录。换言之,摄影作为一个工具与媒介,影响极为深远,而摄像者与拍照对象也存在复杂的施受关系。
按下快门和扣下扳机时,食指都必须做出弯折的动作,在戏里两者的暴行相当。异曲同工的是,刘昊然为保命而替日军洗照片,但代价是同胞的鲜血。他不是施暴者,但他可能助纣为虐。事实是,他别无选择。
喜欢电影巧妙利用食指的杀伤力和冲洗照片的矛盾叙事,错落有致。刘昊然在红色暗房里冲洗日军暴行的照片,与照相馆外失守的南京遥遥相对,利用颜色说故事,也极具感染力。
近几年看的二战电影大多聚焦纳粹历史,尤其喜欢《一生》(One Life)和《黎·米勒》(Lee),因此乐见这部“亚洲代表”。有评论者认为,这部电影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太片面,但毕竟不是纪录片或史书,情有可原。
故事聚焦照相馆里几个当代小人物的经历,以底层视角着墨一段悲痛历史。虽然蜻蜓点水,但整体拿捏得宜,不至于煽情过度,看完能感受到一段沉痛的历史的重量。活在当代的我们,是幸福的。
页:
[1]